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日益得到国家重视,市委市政府紧跟时代步伐,全面部署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该委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以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突破口,以小城镇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争创国家先进治理模式为重要举措,紧密围绕美丽滁州建设,通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科学引领,全面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初步成效。
来安县:以城带乡,市场切入,以“真刀真枪”打响“来安组合收运”模式的全国招牌
来安县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启动以来,创新举措,以市场化改革为切入点,全面展开工作,“组合收运”模式已作为向全国推荐的三家典型案例之一,于2015年8月在全省率先完成治理目标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庄的治理工作全覆盖并常态化运行。
一是以点连线,连线成面,逐步实现垃圾治理城乡一体化。2012年在来安县汊河镇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2013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所有乡镇、美好乡村中心村的“点上”垃圾治理全覆盖,2014年农村垃圾治理迈向国、省干线、县乡道路及行政村等“线上”进行拓展,2015年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所有自然村“面上”的全覆盖。通过以城带乡,典型示范,点、线、面梯次推进,实现了环卫保洁城乡一体化。
二是深化改革,公开推进,实现垃圾治理运行市场化。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整体作为一个标段,将全县自然村庄环卫保洁全部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公开招标,省内7家保洁公司中标进驻全县12个乡镇,130个行政村,2927个自然村庄,建立了农村环卫市场化保洁新机制,市场化率达100%,实现了环卫保洁全覆盖目标。
三是强化督查,严格把关,实现垃圾治理考核标准化。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监督考核机制,通过专项督查、联合督查、舆论督查等形式进行明察暗访,并联合多部门负责对治理工作进行周暗访、月督查、季考核、年评比,严格实行“问题比照”销号制,确保督查发现问题整改到位。
全椒县:区域统筹,多方筹资,以ppp模式创新推出农村垃圾治理“全椒模式”
一是全县统筹,实现治理一体化。由一家单位中标负责除县城区和三个园区外的全部农村区域,解决了各镇单打独斗、治理标准不一、垃圾互相倾倒、责任不明等各类问题。
二是采用ppp模式,实现投入一体化。由于年初未纳入预算,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资金筹措难,全椒县通过吸收社会资本,推行市场化治理,由县、镇、群众共同承担运营资金,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
三是引进先进设备,实现设备一体化。清运设备全部按流程量身定做,全县配置不少于42500个垃圾桶,配备不少于800辆保洁车,确保保洁员“一人一车”,村庄配置共168个深埋收集站,每镇配1台压缩式运输车,对垃圾治理实行全过程“数字化、视频化”定位监控、平台管理。
四是完善长效体系,实现管理一体化。通过购买服务,将长效管理任务推向市场,通过县考核镇,镇考核保洁公司,保洁公司考核项目部,项目部在镇设专管员,每村设保洁队长,负责考核作业人员,一级查一级,层层抓落实,有效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常态化。
天长市:真抓实干,竞位争先,以规划引领争做农村垃圾治理排头兵
一是因地制宜,实行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坚持规划先行,邀请了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根据天长市各地村庄建设布局特点、群众生活习惯,坚持收集方便、运输方便的原则,把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结合起来,编制了市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规划和镇、村垃圾集中处理实施方案。
二是强力推进,坚持市场化运作。推行城乡保洁一体化,率先在铜城镇、永丰镇开展试点工作,镇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15年全面铺开农村环卫市场化工作,已有6家省内外专业保洁公司进驻该市15个镇(街)。
三是百日攻坚,清除全域积存垃圾。2015年7月开展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专项整治月活动,对全域范围内环境进行一次集中“大扫除”,对所有自然村庄长年积存垃圾开展清理攻坚,每天投入人员2100多人次,设施车辆等220多台次,累计清理积存垃圾4000多吨。
四是以人为本,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市各行政村组建了环境卫生村民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等相关规定,同时建立完善了包括经费保障、督查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媒体通报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