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肩负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立足当前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宏大的全局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中国号列车”换挡调速、平稳前行,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迈进了一大步
从首次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再到imf年会热议人民币是否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步推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节节攀升。
回望过去五年,唱衰中国经济之声不绝于耳,“硬着陆”“崩溃论”此起彼伏,但中国却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发展成绩单:
——经济增速领跑世界。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年均增速预计可达7.8%,高于同期全球2.5%的年均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经济总量稳居“大块头”行列。 “十二五”期间,中国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并成为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10万亿美元”门槛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
——经济发展呈现特有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十二五”期间,中国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最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化率超过50%,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跃居世界第一。
一顶顶桂冠背后孕育着新的辉煌,中国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增长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消费超过投资、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三驾马车”驱动姿态更趋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向各领域加快渗透;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彰显,科技成果产出规模扩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
如果说,经济数据更多地体现为衡量发展的“量”的指标,那么,民生改善则可以作为衡量发展的“质”的标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党中央掷地有声的宣示,也是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梦想之光照进每个中国人心中。三年后,这一梦想已经化为越来越多中国人触手可及的 “幸福指数”。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居民收入增速接连“跑赢”经济增速;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世界上最大的社保网越织越密;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约1亿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高考、户籍、司法等事关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
保持政策定力,锐意改革创新,主动转型升级——全国上下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同心奋力、攻坚克难,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外界看来,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可思议,而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十二五”期间成功实现换挡调速、平稳前行则更加超乎想像。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普陷低迷,复苏有待时日;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列车告别30多年来的超高速增长,“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对于这一复杂变化,党中央有着深刻洞察。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十二五’一大关键词,直观表现是经济增长出现换挡减速,但更要看到,新常态下新老发展模式加速转换,中国经济开启了不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而依靠质量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说。
——这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思路,处变不惊、保持定力的五年。
“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
何谓战略的平常心?没有大规模放水,没有超强度刺激,而是顶住下行压力,坚持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宏观政策多年保持总体稳定。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之锚。盘点今年央行几次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定向”色彩鲜明。其中,多次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予以额外“关照”,更是凸显出稳健且精准的调控特征。
——这是改造调整旧模式、创建构筑新模式的关键五年,一系列想改未改、想推难推的改革举措接连推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等各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制度方案相继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
——这是不断激活市场活力、创业创新风起云涌的五年。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双创”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到规范改进行政审批行为,从推进权力清单制到优化政府服务监管,从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到放开商品服务价格……一系列事关简政放权的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激发各种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出台20多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极大地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
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中央的决策部署化为各地区各部门的行动指南。
回望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党中央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控风险,确保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显示出了驾驭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智慧与勇气。
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有的战略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7个五年规划,这35年是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全新事业,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今后的35年又将是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新局面的关键时期。
从经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出现深刻转变,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讨论的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在“十二五”时期真正拉开大幕,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开始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行进在又一个五年交替时空坐标上,中国将目光瞄准下一个五年之末,乃至更远的将来。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体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中央出台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深改组围绕生态建设“一揽子”通过4项改革方案,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系列制度建设次序推进,“美丽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实践的步伐不停息,理论的创新无止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总任务,着眼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180多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姊妹篇”;
——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思想方略日益成熟。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步步提升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阔、理论不断创新、制度日趋完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中央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重要举措正在全社会激发起实现中国梦的文艺力量。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并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文化法治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取得骄人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的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进展。
战略布局已经形成,宏伟蓝图即将绘就。告别“十二五”迎接“十三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崭新的步伐昂首向前。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