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合肥是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也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建、因水得名,更是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行“河长制”,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合肥,把“河长制”与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有机结合,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投入、联动推进,掀起了新一轮水环境治理高潮。
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一条条河流,碧水涟涟,清水入巢,托起了数百万合肥人的美丽幸福梦……“河长制”,荣获2013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创新奖。在2013年度全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中,我市获得第二名好成绩。
全面推行“河长制”水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各级党委主抓的共识形成。“河长制”明确规定了各县(市)区、开发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18条主要河流(饮用水源地)的“河长”,其主要职责是加强河道综合治理、促进断面水质改善和推进规划项目实施等。先后出台了《“河长制”考核办法》、《“河长制”考评分细则》、《落实“河长制”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制度,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各辖区把“河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河长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巡查河道,解决重难点问题。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纵向建立三级河长体系,横向把环保、水务、建设、城管等多个部门纳入其中,整合各方面力量,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提高了工作实效。2014年新增加24条支流、汊河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开展河流水质监测预警,设置31个“河长制”水质监测断面,每月进行监测,今年年底前建成15套河流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各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好转。2013年,我市进入巢湖河流水质明显好转,全市列入“河长制”考核的18条河流共设置31个考核断面(29个河流断面和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断面),9个达到iii类水质标准,13个较去年好转,其中南淝河和十五里河水质氨氮等指标浓度均下降30%以上。我市纳入《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考核的11个国控断面,2013年度有6个达到考核要求,比上年增加4个,2014年上半年有6个达到考核要求。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2013年巢湖湖体为轻度污染,全湖平均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主要环湖河流与上年相比,水质明显好转;与2010年相比,湖体水质由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好转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分别下降12.4%、16.8%、5.42%。环湖河流ⅱ-iii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10年的42.1%上升到2013年的63.1%。
多措并举 全力整治水环境
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截污的思路,继续加大以入湖河流为重点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沿南淝河、二十埠河等河道铺设截污管道173公里。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22座,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8座,总规模125.5万吨/日,污水主干管网2635公里,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率先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提标。为减轻入河污染负荷,对新改扩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按照严于一级a的排放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其出水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浓度值不高于0.3、10、2.5、30毫克/升,达到国内污水处理厂最严标准。目前朱砖井污水处理厂已按此标准运行,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正在验收。年内我市还将完工经开区三期(10万吨/日),近期开工建设十五里河三期(10万吨)、小仓房二期(10万吨)、西部组团(10万吨)等污水处理厂,环巢湖3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8万吨/日)全面开工建设,将实现设施 管网 湿地“三配套”。预计到2015年底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日,年新增污水管网200公里。
严控面源污染。在省内率先下发《关于全面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保、畜牧部门联合召开全市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现场会,编印《合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实用技术指南》,全面推进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工作,力争用2年时间以限期治理形式完成1039个畜禽规模养殖项目治理,今年已有187个项目完成治理,占年度计划的60%,其他项目正在抓紧推进。连续2年把畜禽养殖纳入环保专项行动范围,对地处禁养区等环境敏感区的责令限期搬迁或关闭,对废水治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污水超标排的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罚。去年排查规模畜禽养殖场(点)222家,关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点)77家,实施规模畜禽养殖项目27个,今年已关闭112家。
加快重污染河流环境整治。实施了南淝河清淤、十五里河及许小河综合治理工程,对派河支流卞小河、潭冲河及丰乐河、白石天河关键节点进行整治,实施四里河生态修复,完善南淝河、十五里河生态补水机制,建成环城水系和城市西南部生态补水工程,全年补水2000万方。实施生态修复,建成巢湖生态湿地试验段、塘西河湿地公园、孙村湿地、烔炀河口湿地等一批重点工程。
推进“一河一策”,建立水环境治理“合肥模式”。我市河流较多,城乡河流环境差异较大。各辖区组织开展持续不断“走河”,很多“河长”深入一线巡河,摸清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分别以图片、表格、文字形式绘制个性化“河长工作图”。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实行“一河一策”,市级制定了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重污染河流达标治理方案,县(市)区级组织对本级河道调查并制定“一河一策”,明确综合整治措施、工程推进措施、长效管理及时间安排等。以南淝河为例,综合治理目标要求2015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氨氮≤6.5mg/l),2020年水质达到ⅴ类水标准,具体提出了54个水质改善工程项目。
注重防控并举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严格环境准入标准。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规划环评,不再发展乡镇工业园区,对现有乡镇工业园区予以整合;建立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的前置条件,坚决实行“四个一律不批”。2013年,全市环保部门拒批三十岗乡水上游乐中心、安徽帝元生物(高新)等项目42个、总投资25.5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编制实施马钢(合肥)公司转型发展方案。2013年12月31日安徽锦邦化工全面停产搬迁,2014年1月丰乐农化老厂区和肥西县晋煤金龙源化工厂停产搬迁,标志化工企业全部实现退城进园。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任务。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实施水污染物减排项目69个,继顺利完成“十二五”前两年目标任务后,2013年度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上年分别下降5.22%和6.13%,成绩位居全省第一。截至10月底,我市89个减排项目完成62个,调试1个,在建26个,减排工作达到序时进度。
严格环境监督管理坚决严查违法排污
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围绕规模化畜禽养殖,减排项目,医药行业,涉重金属、化工、危化品、电镀等行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12780人次,检查各类企业5815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96件,罚款金额223.72万元,关闭企业45家,停产整顿26家,移送公安部门2家,刑事拘留5人。强化环境执法手段。率先施行《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罚款基数较以往翻了12倍,并设定部分“违法即关闭”的违法情形。坚持“三条铁律”,做到“三个严防”,积极开展环保错时检查、区域互查。蜀山区小庙工业园企业主以环境污染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被判处有期徒刑,双凤工业区内合肥金斯威新型建材公司偷排废水被立即关闭。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市环境监察支队加挂“市环境应急管理中心”牌子并增加10名参公编制。修订合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投入100万元在市域设置5个水污染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整改了一批重点环境安全隐患。
健全管理机制,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河长制”工作中,各地健全机制、多管齐下,结合突出环境问题,加大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形成了河道环境综合整治高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新站区实施二十埠河上游陶冲湖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了二十埠河、板桥河排污口截流;高新区启动王咀湖、柏堰湖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基本完成蜀峰湾人工湖(北湖)、斑鸠堰河等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同时,各地建立“河长制”长效管理措施,通过保障河道管理经费、推行社会化保洁、加强督查检查和接受社会监督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河长制”管理推向制度化、常态化。
随着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河长制”长效机制逐步健全,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一个城湖共生、人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