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
每逢雾霾天,总能听到有人抱怨:环保部门的人都干吗去了,雾霾都这么严重了,怎么还不赶紧想办法治理啊?好像环保部门就是那托塔天王李靖,玲珑塔一出,雾霾就如妖怪般被吸到塔里,不再出来祸害人类。
事实上,雾霾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本质上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甚至有可能上升到政治高度。由于霾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其治理同样也将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任何治霾措施只能起到逐步改善的作用,不能指望有那么一副“灵丹妙药”,能够“药到病除”,让雾霾快速根治且不再复发。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拉开了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序幕,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治就是60年。1943年美国洛杉矶暴发光化学烟雾事件,时任洛杉矶市市长曾宣布,要在4年内消灭烟雾,结果,直到上世纪90年代,洛杉矶的空气质量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今天的伦敦,空气质量相比1952年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随着欧盟空气质量标准的提高,伦敦仍未达到欧盟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今年年初还被欧盟告上法庭,面临每年超过3亿欧元巨额罚款的风险。尽管洛杉矶如今已摆脱了大规模雾霾,近年来,在美国民间组织和媒体评出的全美空气质量最差城市中,洛杉矶仍然屡次榜上有名。
相比当时的伦敦和洛杉矶,我国现今的雾霾形势只会更复杂,治理起来不会更轻松。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垃圾焚烧、燃煤,多种污染源同时作用加大了治理难度。面对群众的质疑和上级部门的压力,有的地方拿出了大跃进式的治霾方法。殊不知,治霾没有速效药,太强劲的药往往副作用也大,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容易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为此,民众不妨多给政府一些信心和耐心。抱怨无济于事,愤怒更是没有必要。毕竟治霾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它离不开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规划再完善也离不开政府的落实,措施再有力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
政府把民众的生命健康置于首位,急民众之所急;民众理解政府的难处,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措施。政府民众形成合力,雾霾终归会有被降服的一天。
|